12月23日,交通運輸部發佈《2013年全國收費公路統計公報》,向全社會公開了收費公路的里程規模、建設投資、債務餘額、以及收支情況。2013年,全國收費公路車輛通行費總收入為3652億元,總支出為4313億元,總體虧損661億元。
  這份明目繁多的賬單,雖然仍然看不出個所以然來,但至少滿足了一點大家對知情權的渴望。人們理解這是交通部門希望大家面對高速公路收費問題都有一個理性客觀的認識,人們不理解的是,一個養活了這麼多上市公司的高速公路收費系統竟然一直在入不敷出的境況下運營。這是不是意味著免費通行的好日子又得往後拖幾年實現了?
  為什麼這份賬單跟不少高速公路上市公司驕人的業績反差如此之大呢?這其實並不難理解,高速公路上市公司手握的大多數是優質資產,它們怎麼可能願意把那些明擺著要虧錢的線路納入到自己的盤子內?
  收費公路整體虧本是意料之中的事,不能光盯著東部經濟發達省區的幾條高速公路,那裡車來車往、熙熙攘攘。但在很多中西部地區,在崇山峻嶺中穿梭的高速公路,很多時候承擔的是政策性扶貧的功能,有路沒車,再好的路指望收錢來還貸還息不是件容易的事。
  這原本也是件正常的事,從國家層面說,這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能因為東部地區富庶,來錢快,就把路修得四通八達,中西部地區窮一點,就連修高速公路的權利也沒了。政府有責任讓公民享受到盡可能公平的通行權利。
  賺錢不足喜,虧錢也不足憂,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公路也是虧本經營的。美國的大多數高速公路任人馳騁,油價也比我們便宜得多,他們怎麼就這麼心甘情願地虧本下去?除了收費公路,我們的大多數公路也是免費的,也是虧本的,難道就不修了就不養護了?
  而且這種算法,是不是也漏掉了些什麼?稅費幾乎占了油價一半的成本了,我們每燒一升油繳的養路費呢?買車時幾乎占了十分之一的車輛購置稅費呢?我們上繳的每一分稅費中都有一份攤到了像修路養護這樣的公共事業上。
  每條高速公路都是單獨立項、單獨審批、單獨核算的,因此,每條收費公路的情況可以區別對待。車流量大,收費期限就應該短,車流量小,收費期限長一點也可以理解。稅收是我們承擔社會責任最直接的體現,沒有理由讓大家為一條與自己無關的公路額外再掏一筆錢。所以,如果拿全國收費公路虧錢當個幌子,為那些過了收費年限換個馬甲繼續收錢的公路背書,這恐怕是打錯了算盤。
  不能因為這條賺得多,那條虧得多,就拿這條補那一條,哪怕要補,這筆錢得補得明明白白,在收費的標準和年限上體現出來補與不補的不同。
  高速公路也許還沒到免費的時候,但應該恪守收費還貸的底線,到了該免費的時候就應該毫不猶豫地免費。分清社會和政府的責任,分清賺錢與貼錢的界線,分清營利和公益的不同,把問題簡單化了,有些事就好辦得多。
  (原標題:如何看待收費公路年虧661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zhzv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